高考开科了!朝鲜半岛曾照抄我们的高考制度,掌握王朝长寿的秘诀

时间:2025-02-23 11:55:43 编辑: 来源:

点击蓝字关注并星标我们朝鲜王中国自隋唐创立科举制 ,高考此后科举制不断发展 ,开科考制但仍不免改朝换代 。朝鲜抄们朝长而朝鲜半岛长期沐浴在中原文明之下 ,半岛其政治架构全面照抄中原  ,曾照但朝鲜的高度掌国祚一般都很长寿,王氏高丽存在了 474 年 ,握王李氏朝鲜存在了 518 年,秘诀这可比中原天朝平均 200 年的高考国祚长多了 。那么科举制是开科考制朝鲜国祚长寿的原因吗?一、朝鲜科举的朝鲜抄们朝长萌芽朝鲜半岛的真正统一,开始于新罗时期。半岛682 年 ,曾照全面唐化的高度掌新罗创立了国学,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者的握王利益 ,国学只向贵族子弟开门 ,国学毕业后就可以被授予新罗十七等官阶中的第十等 " 大奈麻 " 或第十一等 " 奈麻 " 。这是典型的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做法 ,权贵子弟含着金汤勺出生 ,初出茅庐就是中下等官阶。但这也是 7 世纪的时代特点 。此时九品中正余威犹在,中原门阀士族丛生 ,隋唐虽然有科举,但也是权贵门阀的工具 。所以新罗仿唐制给权贵当官披上合法的外衣,完全符合时代背景。当时虽然仍然是由权贵垄断政权,但毕竟多了一项考试,这就促成了权贵素质的提高 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毕业就可以当官的好事逐渐被取消了 。至 788 年 ,新罗设立 " 读书三品科 " 制度 ,也叫 " 读书出身科 "。按照《增补文献备考》记载,新罗元圣王四年(788 年),新罗规定精通《左传》、《礼记》 、《文选》、《论语》 、《孝经》五大必读书目且 " 通其义 " 者,为上等;只通晓《礼记》、《论语》 、《孝经》的 ,为中等;只读《礼记》 、《孝经》的,则为下等 。根据读书分等级,授予相应的官职。除上述正途之外 ,还招体育特长生  ,精通武艺者也可以破格提拔," 以射选人 " 。读书三品科的设立是朝鲜历史上第一次破除身份等级制度,对儒学发展和加强王权有重要意义 。虽然如此 ,但此刻的朝鲜 ,平民子弟仍然无缘考试,读书三品科仍然是权贵阶层进行权利再分配的工具 ,只调动了中小贵族的积极性 。新罗朝廷二 、科举制的正式出现892 年 ,统一的新罗分裂为新罗 、后百济、泰封(后高句丽)三国。后来 ,三国为泰封权臣王建统一 ,918 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。作为战乱中建立的国家 ,高丽建国之初 ,是贵族、军将分割权利 ,官位也由两者的子弟世袭 ,这就造成了君弱臣强的局面。至光宗大王时,为了改变局面,光宗采用由后周逃亡至朝鲜的学士双冀提出的开科取士办法,但这种考试仍有局限性,能参加考试的还是地主阶级,只不过是给了中小地主升级的机会 。958 年 ,光宗正式仿效中原科举制 ,建立了高丽科举。高丽科举分常科和制科。常科类似中原京城的会试,下设诸多小科考试 ,包括明经、进士 、明法、明算等 ,以进士科考为尊 ,很显然,这是唐代科举的翻版 。常科通过后进入制科环节 ,由高丽王亲自监考,类似中原的殿试。制科测试内容不定 ,但以诗赋为尊。原则上讲  ,自由民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。朝鲜史上著名的李周佐 、吴延征等人,就是放牛娃出身,他们科举成功 ,李周佐在靖宗王时期担任礼曹判书,类似于中原的礼部尚书 ,吴延征则在睿宗王时期担任门下侍郎 ,类似于中原的宰相。这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 。高丽国王为了配合科举,高丽还设置了官办学校 ,也称为国子监  。学生构成上 ,实行保送入学  。穆宗王时期下令地方  ,一地满千人,由官府推荐 3 人入学,五百人者推荐 2 人入学,五百人以下推荐 1 人入学。王京的保送生称士贡 ,地方的保送生称乡贡 ,外国来朝鲜留学的人则称宾贡 。学生获得保送名额后,要先到王京进行入学面试 ,面试内容要做五言汉诗一首或考五经学问  ,通过则可进入国子监。在国子监学习三年后 ,毕业即可参加礼曹举办的科举。原则上保送名额也是向所有自由民开放的,不拘泥于权贵。但不忠、不孝、大逆不道、戏子贱业 、奴隶等人,是没有保送资格的。至宣宗王时期规定 ,科举三年一次  ,完全向中原科举靠拢 。但至宪宗王时又改为两年一次,后来又实行过一年一考 ,或不定期考试 。而考试录取人数不定 。中原科举分一甲、二甲 、三甲,一甲三人 ,二 、三甲人数不定,但总人数在三百人以上 ,朝鲜地小、人又少,科举多的时候选四十人 ,少的时候只有两人。此外 ,朝鲜科举有保底机制,连续十次不中的,则开恩赐科 ,根据学业、年龄授予官职。至毅宗时期,高丽将考试拓展为三级,发展出了乡试,至此高丽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初步形成。高丽王城高丽全面仿照中原的科举制度 ,对高丽文化的发展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。此刻的中原正是文风盛行的宋代 ,宋文化借由科举 ,大水灌溉式地冲向朝鲜半岛 。《三国史记》的编者就因为仰慕苏轼、苏辙兄弟,而取名金富轼、金富辙 。高丽大文豪李奎报就曾说过:" 尤嗜读东坡之文 " 。但是进入 12 世纪 70 年代,高丽武臣崛起 ,国王和文官系统衰弱 ,科举制由此走向衰弱。即便如此,作为进身之阶的科举制仍被执行下去,在 1314 年,高丽仿照元朝科举,规定考试必须以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的观点作为依据 ,不得进行随意发挥。高丽贵族三、李朝的科举1392 年 ,李成桂建立朝鲜,也称李朝。朝鲜制度全面仿明 ,科举上亦仿效明朝八股制 ,科举成为朝鲜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 。李朝的科举分三类  ,第一类是最主要的进士考试 ,选拔文官。第二类是武举考试,选拔武官 。第三类是技术型官僚考试 ,称为杂科 ,包括翻译 、医学、阴阳、刑律。朝鲜王国官僚李朝的科举资格和入官学资格一致,自由民皆可参加 。身份限制上 ,较高丽来说放宽了  ,只有罪犯、再嫁失德妇女之子 、私生子等几类人不得参加。科举时间上,完全照搬明朝,为三年一次 ,前年秋天进行初试(乡试) ,次年春初进行复试(会试)和殿试 。初试在各道(类似中原的省)的首府举办 ,乡试通过者称为 " 举人 ",各道乡试第一名称 " 解元 " 。第二年春,赴王京参加由礼曹主持的会试 ,及格者称为 " 贡士 " ,第一名称为 " 会元 " 。然后三月入王宫接受国王策问 ,殿试合格 ,即为进士 ,按成绩分为一甲 、二甲、三甲 ,一甲三人 ,即状元 、榜眼、探花,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 " 传胪 "。进士可以直接做官,举人多次不中者 ,原则上也可以由吏曹授予官职。朝鲜儒生人数上,朝鲜科举录取人数不按成绩排名 ,而是给各地指标 。以乡试为例 ,王京汉城是 90 人,这意味着当年汉城的乡试 ,不论是 100 人参加,还是 10000 人参加,官方只收 90 人;京畿道为 20 人;忠清道 、全罗道为 25 人;尚庆道为 30 人;江原道 、平安道为 15 人;黄海道、咸镜道为 10 人 。考试内容要写八股文 ,以朱熹的论点做论点 ,此外还要考对官方文件的熟练度 ,包括判、诏 、诰、表的写法格式 。武举同文官考试一样,也分初、复 、殿三次考试 ,初试同样是给地方分配指标  。在京城通过武举骑射后,将诞生一甲 3 人 ,二甲 5 人,三甲 20 人。虽然朝鲜对武人的戒备不如明朝,但武举考试的地位仍不如文官考试 。朝鲜军队杂科只有初试和复试,无殿试。翻译科要熟练汉语、女真语  、蒙语、倭语;医科要熟练《本草》《素问》等汉方医学;刑律则要精通《大明律》  、《唐律疏议》等 。杂科是为人所鄙视的学问,不为正经士大夫所喜 ,但官方又禁止贱民和平民过问杂学 ,结果杂科就成了小地主的专属出身之路 。朝鲜医官文史君说在东方世界里,中 、朝两国的封建制度都极其强大。李朝政权完全是权贵和士大夫共治 ,他们严密把控朝鲜地方 ,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统治秩序 。正是由于科举制的存在 ,使统治阶级内部存在上下流通的通道,通过科举 ,小地主也能进入中央 ,不需要造反 。可以说科举制大大缓和了朝鲜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。李朝共存在 581 年,一共举行了 163 次科举 ,中举人数达 14620 人。而对被统治阶级来说 ,他们被严格束缚在地方 ,饱受剥削  ,一旦他们造反 ,小的造反,地主团练就能镇压他们 ,镇压不了了就找王京,再不行的话就找中原王朝帮着镇压 。所以对朝鲜来说 ,只要维持地主阶级内部的利益分配,保证内部的一致即可 ,科举制就完全满足了大家对政权再分配的需求  ,这就是李朝能存活 500 多年的秘诀。参考文献田以麟:《朝鲜教育史》,吉林教育出版社,2000 年 。(作者 :浩然文史 · 紫橘)欢迎关注浩然文史的视频号哦↓↓↓↓↓↓长按二维码赞赏支持(公众号专用)本文所用图片 ,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,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  ,谢谢!关注我们专业学者团队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投稿 :公号首页点联系我们稿酬优厚分享、在看 、大拇哥一个都不能少 点击阅读原文 ,把历史说给你听